大馬中醫風雨路(一)

濟世60年‧幸鏡清團結中醫爭取權益

(光明日報/副刊‧報道:黃碧絲)

歲月悠悠,人事滄桑。自五十年代起開始有計劃地栽培後進及發展的馬來西亞中醫,走到今天,最早一代的著名老中醫已寥寥無幾,幸鏡清是其中一人。他行醫超過60年,七十年代時推動`正藥正價’計劃挽救因惡性競爭而退化的中醫藥行業,九十年代時一身兼任三職,是霹靂中醫中藥界的中流砥柱。

幸鏡清今年88歲,擔任霹靂中華醫院院長至今40年,不遺餘力地為貧困的一群提供保健,贏得社會公信力,所以很多人總是以`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輩’來形容他。

團結中醫是他的心願

馬來西亞華人醫藥總會於2014年杪舉辦第一屆表揚大會,頒發老中醫傑出貢獻獎,幸鏡清是得獎者之一。當天,他拄著拐杖出席,每個人都恭恭敬敬地向他打招呼問好。專訪是超過一個月後,在幸鏡清創設的僑安堂中藥行進行。當時,他精神很好,棄用拐杖。

在正式訪談之前,幸鏡清要求先講一個故事。

“30年前,我出品幾種成藥,包括白鳳丸。印盒子包裝時,我要求寫上幸鏡清醫師監製,完成後一看,`幸’變成`辛’。很多人都誤以為我姓`辛’,其實我是姓幸福的幸,不是辛苦的辛,兩者的意思是相反的。”

“報章有些也是這樣,經常搞錯我的姓。當然,我不能怪他人,因為這的確是少見的姓氏,很多人不知道。” 無論如何,他也都事先說明,希望報道不要搞錯他的姓氏,原本的“幸幸福福”,卻變成“辛辛苦苦”。

幸鏡清的父親來自中國廣東梅縣南口,思想傳統而保守,以過客心態南下馬來亞謀生,初期在錫礦場做工頭,生下的孩子就要送回祖國。所以幸鏡清在霹靂怡保出生,12歲時和10歲的弟弟被送回中國。不過,那時正好鄉下發生瘟疫,他們在中國住了一年就被送回馬來亞。

因叔父與中醫結緣

幸鏡清曾在礦場做過書記,與中醫結緣是因為叔父是中醫師。二戰後初年,叔父從中國來到馬來亞開藥店。22歲那年,幸鏡清騎摩多跌傷後在藥材店療傷,開始對藥材產生興趣,後獲得叔父悉心傳授祖傳的醫學。

27歲時,他在九洞與叔父開設僑安堂藥行,並從事醫務及研究中醫工作。他說,只要有心,學中醫並不難,若自己對藥材有所瞭解,再修讀就更容易。

1960年至1965年期間,幸鏡清先後畢業於香港存仁中醫學院、香港中國針灸學院及香港針灸專科學院。1967年,他受聘擔任霹靂中醫中藥聯合會附設霹靂中醫學院教學工作,後升任院長職直至74歲才榮休。

幸鏡清活躍於社團。九十年代時,他一身兼任三職,即霹靂中醫中藥聯合會會長、霹靂中醫學院院長,以及霹靂中華醫院院長,這還不包括在其他社團的職位。

由於怡保有3個醫藥團體,即霹霹中醫師公會、霹靂中醫中藥聯合會、霹靂針灸學會,過去各有各慶祝佳節,後經幸鏡清提議,3個團體聯合一起辦慶節,更為團結。他一直認為,團結很重要。他希望中醫可以團結起來,向衛生部爭取權益,共同發揚中醫中藥。

雖然現在很多國人往中國求醫,但不是每個人都有條件去中國就醫,因為花費的確不少。因此,幸鏡清強調,馬來西亞必須發揚中醫中藥,才能讓貧窮民眾受惠。

公信力維持醫院

1974年,幸鏡清獲選為霹靂中華醫院院長,從當初每年需要出去籌款以維持運作,到現在不愁經費,他老人家功不可沒。無論如何,他年事已高,做了40年院長,今年要退位了。

這並不是他第一次提出要求辭院長職,不過,每次的請辭都被挽留。他說,做院長最重要有公信力,才能維持一年需要廿多萬令吉經費來維持的民間醫院。

做院長要出錢出力

“廿多萬經費不容易籌,有哪一個機構可以不必出去捐錢就有錢的?我們現在不愁沒有捐款,因為人家信得過我們,即使捐兩令吉也有做記錄。現在的有錢人也喜歡做善事,好幾位來自吉隆坡的善長每年都捐一兩萬令吉。若持繼保持公信力,我相信大家還會支持中華醫院,若有其名沒有實就很難做。”

他回想當年,坦言做院長不容易。“以前我也是中華總商會和中華大堂的董事,我向他們籌款,他們很慷慨捐錢給醫院。但其他人也向我籌款,錢卻是自己出。所以,沒有人敢做院長。做院長,你要完全付出,不能期待有回饋的。若你想得到一些利益,肯定做不久。”

正藥正價護中醫

幸鏡清擔任霹靂中醫中藥聯合會總務共10年。期間,為免消費人服用到低劣藥材,他毅然推行“正藥正價”計劃,引起爭議。

“我國的中藥材都來自中國,但藥性和效果也有東南西北之分,不同地區產的藥效果也不同,比如高麗參就要用韓國生產的。當年,日本侵略韓國,連泥土也運回國去,但種出來的高麗參品質也是不同。人參就要是長白山生產,因為藥材的生長條件很重要,不過,一般消費人並不知道。” 因此,在七十年代時,一些業者為了做成生意,賣低劣藥材拉低成本賣給消費人,造成惡性競爭。

“當時激烈競爭導致本地的中醫中藥發展退化。譬如我賣的藥是5令吉,別人配藥售4令吉50仙來搶生意,第三間藥店開價更便宜,只售4令吉。但他們的藥是不是跟第一次買的一樣?很多便宜藥來自日本、朝鮮,成本低就可以賺更多錢,但這樣會造成中醫沒落,因為病患吃到沒有效果的中藥,以後就沒有人相信中醫了。”

藥失效就變成庸醫

從那時開始,消費人開始質疑中醫,中醫也漸失去公信力。幸鏡清說,藥沒有效果,再高明的醫生也變成庸醫。所以他建議推行“正藥正價”計劃統一藥價。

“那時我們每個月發出價格表派給36個區的同業,並在36區成立小組執行任務,如果你賣假或便宜藥,就會罰款;不肯付罰款的話,所有批發商就不能做他的生意,如果那批發商不合作,大家的診所就不跟他來往。我們以此方法監控。

“不過,正藥正價並不容易進行,最主要的問題是大家不團結。比如我們原定星期日是休息日,平日規定做8小時。過去,藥店是早上7點開店做到晚上11點,工人的待遇低很難找,我們要改善工人的福利,就規定工作時間是早上8點至下午5點,有些業者找了很多藉口,不守規矩地另開小門做生意,但這不公道,也導致政策走不下去。” 無論如何,那是七八十時年代的情況,現在的中醫師比較團結了。

“大家加入中醫師公會後明白,要團結才能生存,若作惡性競爭對大家都沒有好處。”

政府綁著中醫手?

對於中西醫的比較,幸鏡清看好中西醫合拼。“畢竟中醫有中醫長處,西醫也有西醫的專長,若兩者合拼對病人會有好處。但是,這些都得看政府如何處理傳統醫藥。我國政府雖然在近十年來給予承認,但他們不能用西醫的角度來評價中醫。”

他指出,世界衛生組識在九十年代就提倡人們多服食傳統藥物作保健、防病和治病。為甚麼?

幾千年來,在西藥問世之前,人人都是吃傳統藥草延續生命,人口還是如此繁盛,尤其是在中國,所以傳統醫藥有它的存在價值。

“比如川蓮,以前的小孩子一出世就服食它清胎毒,它是重要的抗生素,用途很廣,但你(衛生部)就檢驗到它有毒不能用。我們幾千年來都沒有發生過吃川蓮發生問題的事,為甚麼要禁它?你禁它就好像綁著我們雙手,無法發揮。

爭取用藥權利

“如果說是毒,西藥沒有毒嗎?他們可以用,因為有對毒的知識,我們中醫也有這方面的知識,你應該給我們用,這只是份量上的問題。砒霜很毒,之前我們也有用來治病,現在不能了。還有十多二十種藥,現在都成了禁藥。”

他透露,過去幾十年來,一些在中國或香港生產的藥都逐漸在市場消失了,主因是禁止進口,因為被化驗到成份有“毒”。

“禁止這些可以治病的藥是不公平的做法。你要將傳統藥物變成西藥那樣嚴格,就失去發揚的作用。” 因此,幸鏡清認為,中醫要在馬來西亞更進一步的發展,就得爭取用藥的權利,以及辦中醫學院。“以前有廿多間中醫學院,培訓出很多中醫師。現在,政府把中醫學院移到高教部,要求花費幾百萬令吉建硬體設備做成學院才可以開班授課。除了大學,有哪幾家有這樣的條件做?政府還限制只有理科生可以報讀,造成學生來源少了,中醫學院也就開不成。”

沒有醫德不配為醫

幸鏡清於2001年出書《幸鏡清診餘隨筆》,公開他對各科疾病的論述、治癒的個案,還有對時事的評論及演講等,為馬來西亞中醫藥事業留下另一份瑰寶。

他在自序中特別強調醫德。“學醫的人要先具有道德、仁心,以醫者父母心的心態從事濟世活人的工作。要把病人當作自己的兒女般予以悉心治療。遇有貧病交迫者,應酌量給予援助。”

他說,道德為立身之本,沒有道德遑論醫德;沒有醫德就不配為醫者。行醫久後更體會到“學而知之,不學而不知,愈學愈發現自己的無知”之真諦,所以他認為活在世上就應“活到老、學到老”。

早睡早起是養生之道

前年一場大病使幸鏡清體弱許多,初期還得用拐杖走動,減少出來社交。他感嘆:“人就是這樣,生老病死。年紀老了,很多病就會出現,還好是讀醫的,懂得補氣強心。”

訪談結束之前,他還要補充說:“養生之道最好就是早睡早起做晨運,晚上10點就好睡覺休息,清晨五六點起床,那時的空氣最好。遲睡遲醒是腐蝕生命的生活方式,遲睡早起更加要不得。”